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学校师生扎根科研一线、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前期学校开展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主题新闻作品征集活动。今天“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专栏推出机械工程学院纺织机械设计团队的科研故事。
“今年上半年,纺织机械设计团队博士研究生韩鹏辉、刘荣芳,硕士研究生王彪、武长杭,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带着团队两年多的研究成果,带着为山东晟祥纺织有限公司量身定做的技术卡点解决方案远赴山东,进行多项科研成果应用试验。试验过程中企业多项技术卡点得到解决,微波传感技术、设备实时监控系统等多项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设备上的使用得到验证。同时,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产学研用在这里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周秀会介绍道。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带着这一问题,让我们走近他们。
深入企业,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
纺织机械设计团队由赢博手机版,赢博手机版(中国)机械工程学院李新荣教授组建。近年来他们多次深入企业,调研设备的使用情况。和一线工人深入交流,询问设备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切身感受设备创新、提升的关键点;认真倾听企业技术人员对设备和管理在智能、创新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多次的现场调研,团队捕捉到精梳机生条质量、车头箱振动等问题亟待解决。
查找实际问题,发掘创新点,将现场“搬回”实验室。团队成员制定学习和研究目标,结合日常理论学习,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开展无数次实验验证,研究、设计新型理论方法。最终,团队的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服装定制智能柔性生产线上,6月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联合申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相关成果转化助力该企业近三年新增销售额1.06亿元;依托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子项目科研成果,搭建了纺纱数字孪生平台,受到众多纺织企业认可,8月中旬即将在新疆库车纺织相关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实施。
将实验室“搬往”企业现场,成效显著
团队成员韩鹏辉介绍说,团队将实验室“搬往”现场,在现场展示了优化后的差动轮系、微波传感器、运维数据平台等多项科研成果,并及时准确地得到企业相关人员对成果应用的反馈和评价。
改造后的车头箱差动轮系齿轮虽然在实验室已做过多次模拟实验,但真正安装在设备上,参与到企业的正常生产中,心中还是有一些紧张、激动和期许。在安装过程中就无比的细致和认真。团队成员根据事先计划的流程,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成功安装车头箱差动轮系齿轮,配套调整优化搭接、给棉、牵伸等关键工艺。同时,对改造前后的重点参数进行了测量和数据比对。最终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精梳机条干CV值降低了14.2%,棉结减少了33.9%,优化后的精梳机在450钳次时的振动较之前降低了20%,当速度提升至550钳次时,振动水平与450钳次基本持平。齿轮优化不仅提高了精梳机的条干质量,还显著降低了设备的振动,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利用微波传感技术实时监测精梳条干CV值是团队一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此次,团队成员将他们设计的微波传感器安装于精梳机喇叭口的位置,进行了实时电压信号趋势变化采集并对微波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精梳条干CV值误差在3%以内,满足了企业要求。微波传感器可以实现在线CV值的实时监测,通过监测CV值,企业能够及时发现纱线质量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为精梳机智能监测、适时调整CV值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创新成果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最后,团队成员运用运维数据平台对优化后的精梳机设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智能化监测与管理,现场为企业一线工人演示了阈值报警、实时数据变化、多车数据对比等功能,并解释了这些功能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企业工人们深刻感受到了智能化监测系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对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团队成员武长杭说:“这次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科研的意义,科研工作不仅仅是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的探索,更是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方案的过程。今后我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共绘蓝图
山东之行后,李新荣教授组织团队召开会议,针对此次行动做了全面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各个项目的实施作了具体部署。李新荣教授表示,团队要始终秉承“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产业发展、培育科研与实战兼备的实用型人才”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企业”的形式,采用在实验室、企业现场双重教学与实践的创新型模式,以持续提供先进理论和优质人才储备为目标,继续深化产学研用的合作,将理论研究真正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助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新质生产力。
团队成员刘荣芳谈了自己的体会:“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时刻牢记强国使命。我们坚信,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推动力,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使每一项创新都能够稳定、高效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努力解决纺织行业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才能为纺织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助力纺织强国建设。”